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
“还请阁老允许我先看看。”李东阳二丈摸不着头脑,先告罪一声再拿起奏章看起来。 打开封面就看到是张昭的名字。一路往下读下去,这才发现问题所在。 他和张昭之间现在基本不见面。一个辅臣和手握重兵的大将见面很犯忌讳。 张昭别看年纪轻,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日常在京中基本都没有什么交际。就是和几家勋贵以及崔驸马等人混在一起。其余时间除开他的便宜岳丈从不和文官、太监们来往。 要说以张昭的权势,与京中谁交往会不够格呢?没有。 而他前些天将“中间联络人”李幽找来,让张昭把奏请朝廷在辽东设布政司的奏本交上来。他已经不看好自身登上首辅之位,那国家大事不能耽搁。 之前,经过李幽传达张昭的设想是在辽东、奴儿干的土地上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。 结果这封奏章上却是写着张昭要奏请设立四个布政司,一个都司。这就是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数字的问题。而是多出一个布政司!会增加大量的官职,吏员。 设立一个布政司的标配有哪些官吏? 首先,需要设立三司:布政司、提刑按察司、都指挥司。布政司衙门之内设左右布政使、左右参政、左右参议。然后还有一堆小官、杂官。 其次,在三司之外大概率要设都转盐运使司、盐课提举司、税务司矿务局等。 像什么分巡道、分守道则不必说。基本都是有左右参政、左右参议挂职。 府县那也不说。不多设这个布政司,这些机构同样也是要设的。 所以,零零种种算下来,多加一个布政司会增加约三分之一的行政成本。 而精简官吏,消除冗官这是首辅刘健一直所在意的东西。前宋殷鉴不远啊。 … … 李东阳看望张昭的奏章就意识到刘首辅为何如何生气。他和张昭关系之密切满朝诸公皆知。刘首辅八成以为这是他指使张昭所为。但真不是。 而同时,他也意识到张昭送给了他一手好牌。他只需要赞同张昭的意见,那刘首辅必然会坚定求去之心。 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。 张昭作为前线的统帅,他建议如此划分行政区划有着非常重的份量。 现在这片土地上全是后军都督府出面考试招募的官吏在管理啊!京中有人传谣说张昭是东北王,那真是没冤枉他。 另外,张昭是弘治皇帝面前的红人。不是说弘治皇帝是昏君,张昭是佞臣。但“言听计从”这四个字真不算是贴标签。张昭在天子心中的份量非常重。 所以,只要这封奏章给天子看到,天子八成是会同意的。而刘首辅一直以来是反对扩充官吏人数。他则是必然反对。 因此,则必然会出现上次那样的情况:皇帝与首辅意见不和。只要他再一次支持张昭,刘首辅不走也得走。 … … 李东阳绝对是大明朝此时天下最绝顶的聪明人之一。他在看奏章的十几分钟内立即就将事情想的通透。 这时,抬起头,对脸色阴沉的同僚刘健刘阁老苦笑一声,道:“晦庵公,此事真非我所教唆。之前张昭还说设三个布政司一个都司。谁料到他给朝廷的奏章是四个布政司外加一个都司?” 刘健看李东阳一眼,多年的同事外加首辅本来就比同僚们高半级,他判断的出来李东阳说的是真话。 都是在官场中千锤百炼的顶级人物,演技什么的就不要再提了。都是一眼看穿。 其实,在演技上反而是皇帝因为锻炼机会不够水平一般。像阁臣们宦海沉浮走到这个位置上,接触的人至少在两三万人以上,而皇帝呢? 他经常只能接触到身边的一些人,能接触到三千人就算不错。像明成化帝那种死宅属性的更不用说。有没有和一千人说过话都是问题。这位仁兄口吃。 而像弘治皇帝这样政治清明优容大臣的,他也接触得不多。因为他的执政班底太稳定了。 刘健沉默半响叹口气,语重心长的道:“宾之,即便是设三个布政司也多了。按照张昭送来军事情报,大明能有效治理的地方能到松花江就不错。千里无人烟设府县管理就可以。何必再设布政司?徒增开销。” 李东阳很郑重的躬身一礼,答道:“希贤兄,在下其实是同意张昭的意见的。” 刘健深深的看李东阳一眼,他这时才有些恍然醒悟,虽然他这位同僚自弘治十三年起就不断的上书向天子请求乞骸骨,理由是身体不佳。但是李东阳今年才五十七岁。足足小他十四岁。 刘老首辅点一点头,没再说话,转身离开。 跟在刘老首辅身后的中书舍人手足无措,他哪里还不知道两位阁老当面决裂了啊!而这意味着什么?惊涛骇浪!稍后,回过神赶紧跟着刘老首辅离开。 李东阳目送刘健离开,坐回到书桌之后,轻轻的叹一口气,“唉…” 弘治八年二月,邱濬邱阁老卒。他以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入阁预机务,谢迁以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入。彼时首辅是徐溥徐相公,刘健刘希贤就在阁中。两人就此开始成为同僚。 弘治十一年七月,徐溥徐阁老致仕。刘健成为首辅,他和谢迁各自晋升一级。就此配合到现在,大明弘治十六年八月。 这份同僚的情谊于今日破灭。 走到他们这个位置,都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负治理国家。但真正执政的其实首辅。但是,谁没有自己的理念和坚持呢?刘健有,他同样有。 这件事从根源上来说和他有关,但真不是他指使张昭干的! 所以,此刻李阁老的心情唏嘘、感叹、还有一些许的振奋。 … … 刘健连张昭的奏章都没有要直接返回自己的公房。李东阳在奏章上贴了自己的同意意见,派人再送回到刘健处。票拟之权只有首辅有。其他阁臣能不能有,那得看首辅老大人的想法。 一般会有一个基本的默契,就是类似于各自分管的氛围。“天下三贤相”之间磨合这么久当然是早就有固定。但张昭这奏章确实非常敏感。 刘健也懒得改李东阳的意见,送到宫中,准确的说是送到司礼监中。消息随即就传开。 暴风骤雨扑面而来。